
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
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、風力、重力及凍融等自然營力和人類活動作用下,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(chǎn)力的破壞和損失。
下面詳細說明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。
由于導致土壤侵蝕的外營力不同,再加之土壤、地形、植物覆蓋以及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響,造成不同形式的土壤侵蝕,主要有:水力侵蝕、風力侵蝕、重力侵蝕、凍融侵蝕和混合侵蝕等五種形式。
1 水力侵蝕
水力侵蝕,顧名思義就是在降水、地表徑流沖刷的作用下,對土壤、土體或其他地面組成物質(zhì)被破壞、剝蝕、搬運和沉積的過程,簡稱水蝕。
水力侵蝕是分布最廣、危害最為普遍的一種土壤侵蝕形式。常見的水力侵蝕形式主要有濺蝕、面蝕和溝蝕。
(1)面蝕或片蝕:
面蝕是片狀水流或雨滴對地表進行的一種比較均勻的侵蝕,它主要發(fā)生在沒有植被或沒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。
是水力侵蝕中最基本的一種侵蝕形式,面蝕又依其外部表現(xiàn)形式劃分為層狀、結構狀、砂礫化和鱗片狀面蝕等。面蝕所引起的地表變化是漸進的,不易為人們覺察,但它對地力減退的速度是驚人的,涉及的土地面積往往是較大的。
(2)潛蝕:
是地表徑流集中滲入土層內(nèi)部進行機械的侵蝕和溶蝕作用,千奇百怪的喀斯特溶巖地貌就是潛蝕作用造成的,另外在垂直節(jié)理十分發(fā)育的黃土地區(qū)也相當普遍。
(3)溝蝕:
溝蝕是集中的線狀水流對地表進行的侵蝕,切入地面形成侵蝕溝的一種水土流失形式,按其發(fā)育的階段和形態(tài)特征又可細分為細溝、淺溝、切溝侵蝕。
溝蝕是由片蝕發(fā)展而來的,但它顯然不同于片蝕,因為一旦形成侵蝕溝,土地即遭到徹底破壞,而且由于侵蝕溝的不斷擴展,坡地上的耕地面積就隨之縮小,使曾經(jīng)是大片的土地被切割得支離破碎。
(4)沖蝕:
主要指溝谷中時令性流水的侵蝕。
2 風力侵蝕
對于干燥和失去保護的地表,當起風時,也就是說在氣流沖擊作用下,土粒、沙粒或巖石碎屑就會脫離地表,這個被搬運和堆積的過程,就是風力侵蝕,簡稱風蝕。
風力侵蝕(沙漠)
風力侵蝕(蘑菇石)
風蝕發(fā)生的面積廣泛,除一些植被良好的地方和水田外,無論是平原、高原、山地、丘陵都可以發(fā)生,只不過程度上有所差異。風蝕強度與風力大小、土壤性質(zhì)、植被蓋度和地形特征等密切相關。此外還受氣溫、降水、蒸發(fā)和人類活動狀況的影響。特別是土壤水分狀況是影響風蝕強度的極重要因素,土壤含水量越高,土粒間的粘結力加強,而且一般植被也較好,抗風蝕能力強。
當然
風力侵蝕也會產(chǎn)生一些特別的地貌,例如蘑菇石,也是一種美景。但是,風蝕吹失土壤耕作層中的細土、養(yǎng)分,使心土甚至巖石裸露,降低土地生產(chǎn)力;在種植季節(jié)使種子裸露,或對幼苗產(chǎn)生機械損害;所產(chǎn)生的塵埃進入大氣,還造成環(huán)境污染。
3 重力侵蝕
重力侵蝕是指斜坡陡壁上的風化碎屑或不穩(wěn)定的土石巖體在重力為主的作用下發(fā)生的失穩(wěn)移動現(xiàn)象,一般可分為瀉流、崩坍、滑坡和泥石流等類型,其中泥石流是一種危害嚴重的水土流失形式。重力侵蝕多發(fā)生在深溝大谷的高陡邊坡上。
重力侵蝕形式包括崩塌、滑塌、瀉溜、陷穴、崩崗等各種現(xiàn)象。
(1)崩塌
溝壑兩岸的溝坡或溝壁,坡度很陡,處于基本穩(wěn)定狀態(tài),如果由于溝底下切,溝坡或溝壁下部被水淘空,上部的土體由于自身的重力沒有支撐,就崩塌下來。
(2) 滑塌